从“嫦娥”奔月跨越38万公里探月问古,到“天问”执炬跋涉4亿公里探火寻秘,当橘红色的火箭尾焰划破苍茫夜空,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不断留下人类探索的印记。2025年5月29日,天问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作为中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及主带彗星探测任务,天问二号将对小行星2016HO3开展伴飞探测与采样返回,并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伴飞探测,以采集小行星2016HO3样品返回地球为成功标志。这一任务的实施,不仅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技术与能力的进一步拓展,更说明了在政策、资源与技术协同作用下,中国航天正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奔赴星辰大海的漫漫征途。在这场探索宇宙的征程中,卫星频率轨道资源作为隐匿于幕后的关键要素,既是全人类共享的稀缺战略资源,更是开启太空探索之门的密钥。
有限资源 无限价值
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疆域,空间探索是人类的共同事业。卫星频率轨道资源是航天器进入空间、感知空间、利用空间的前提条件,是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必要条件。它如同一条无形的“太空信息纽带”,从通信卫星传递全球信息的“太空中转站”角色,到导航卫星为地面终端提供精准定位的“宇宙灯塔”作用,再到遥感卫星通过特定频段电磁波捕捉地球表面动态的“太空天眼”功能,一切航天活动的顺利开展,均依赖于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的科学规划、充分协调和有序使用。
卫星频率轨道资源是全人类共有的稀缺战略资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方面主导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的获取和使用。世界各国需按照国际电信联盟(ITU)有关规则进行开发利用。在ITU的管理框架下,卫星操作单位需要通过其无线电主管部门向ITU申报卫星网络资料(如无线电频率、轨道位置等技术参数),并由ITU根据申报时间等因素确定其卫星网络资料的协调地位。申报完成后,频率协调成为关键环节。卫星操作单位需与相关卫星系统和地面无线电业务系统开展国内和国际协调,确保各系统的频率使用能够“和平共处”。具体而言,相关卫星操作单位需通过与协调地位优先的其他卫星网络开展频率兼容共用分析,确定频率使用技术条件,达成协议并完成频率协调,并在此基础上申请空间业务许可。
以天问二号为例,其探测器采用X频段实现飞行任务的测控和数传,确保在浩瀚宇宙中严格按照地面控制中心指令要求开展探测,并及时准确地向地面回传探测数据。前期,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和ITU《无线电规则》相关规定,完成天问二号频率设计、国际申报、国内和国际协调等工作,并向我国无线电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申请办理了空间业务许可,为天问二号的顺利发射与运行筑牢了资源基础。
政策护航 高效管理
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申请数量呈快速增长。为有效应对这一形势,更好地管理卫星频率轨道资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立足全局,统筹谋划,以系列政策举措为天问二号等重大任务提供频轨资源保障。
在政策体系构建上,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了遥感和空间科学卫星无线电频率资源使用相关规划,围绕遥感和空间科学卫星频率使用方案设计和兼容分析、卫星网络的申报和协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使用要求,重点对遥感和空间科学卫星的探测、数传和测控频率进行了分类规划,细化了不同特性任务对不同频率的使用要求。此次天问二号测控和数传频率的使用,就是该政策落地实施的典型案例。
2025年5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卫星网络国内协调管理办法(暂行)》正式施行。该办法明确了国内协调基本原则,就国内协调地位判定标准、各单位职责分工、干扰处置和监督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同时规范了国内协调程序,优化了国内协调机制,强化了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减少国内协调对象范围,降低国内协调复杂度,提升国内协调效率。
在空间无线电业务相关行政许可实践中,工业和信息化部严格落实空间业务行政许可审查要求,确保重大任务和重大工程顺利实施。2024年空间业务行政许可数量创历史新高,支撑保障了嫦娥六号、卫星互联网、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千帆星座”等重要航天任务和民商卫星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针对商业航天发展形势,创新开展批量许可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系统建设,完成两批百颗以上卫星空间业务批量许可。此外,持续开展空间无线电业务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年度卫星无线电频率使用情况报备和空间业务行政许可“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等工作,确保卫星频率轨道资源使用全流程规范化。
携手共创 迎接挑战
近年来,随着以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巨型低轨卫星星座项目推出,以及探月、探火、小行星探测任务的持续开展,低轨轨道和通往深空的地月等其他轨道成为各国申报卫星网络资料关注的重点。
国际规则制定方面,在2023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等国际会议中,我国与各国主管部门、全球主要卫星运营商进行广泛磋商,共同修订在全球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无线电规则》,对国际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使用管理进行调整并制定相应的规则程序,确定未来一段时间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先方向等,展现了我国在全球太空治理中的责任担当与智慧贡献。此外,我国持续开展主管部门间和卫星操作者间的国际协调会谈,通过技术分析交流等专业手段,保障我国卫星频率轨道资源使用权,巩固我国卫星网络资料国际地位。
仰望星空,卫星频率轨道资源如同宇宙长河中的璀璨航道,承载着人类探索深空的永恒梦想;脚踏实地,中国正以政策为帆、技术为桨,在卫星频率轨道资源配置的浪潮中稳健前行。从积极进行专业技术研究到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从保障重大工程实施到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中国不仅在守护自身航天事业的“无线”命脉,更以大国担当推动构建全球卫星频率轨道资源治理体系。未来,中国将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进一步深化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持续强化自主创新,让“无线”力量持续赋能航天强国建设,为构建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球太空治理秩序贡献源源不断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