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主办: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
首页>【专栏】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发展历史回顾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发展历史回顾(七)——下

【字体: 2008年03月05日 12:00
(2) 国际频率协调
 我国幅员辽阔,和诸多国家接壤,中心承担了国际协调的技术审查和技术分析工作。负责向国际电联(ITU)报送各类无线电台(站)资料的技术审查工作,并对ITU的周报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还为国家边境台站、频率协调提供测试、电磁兼容性分析等工作,以配合无线电管理局的对外协调工作。每年中心需处理国际函件数百份,涉及频率协调的台站上千个。在国际频率协调工作中,必须认真细致,来不得半点马虎。2002年,在中、俄边境频率协调中,中心工作人员认真审查技术细节,敏锐地发现了对方欲在有争议的边界区域设台的企图,及时将该情况上报有关部门,掌握了协调的主动权,避免了一次外交事件的发生。
中心积极参加国家间协调会议。在空间卫星网络协调中,在地面公众移动移动通信以及广播电视协调中,中心的频谱工程技术工作都起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3) 电磁兼容分析相关软件开发
为了加强无线电台(站)的科学管理和业务协调,世界各国的无线电频谱管理机构逐渐开始采用电磁兼容分析系统进行无线电台(站)的电磁兼容分析。从上世纪90年代起,出现了不少专业化的制作公司以及成熟的电磁兼容分析软件产品,其中比较著名的商用软件包括德国的SPECTRAplus系统、瑞典的WRAP系统等,以及国际电信联盟为发展中国家开发的SMS4DC系统。我国电磁兼容分析系统的研究和建设工作起步较晚,但也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且比较全面的解决方案。
1996年,中心组织研究开发了《微机网络台站管理系统》(V2.0版),并由国家无委办下发施行,对统一规范和指导全国无线电台(站)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频谱工程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低轨道卫星(星座)对地面电台的干扰计算软件。2005年,开发完成了《微波、超短波、卫星电磁兼容分析软件》,该系统软件基于无线电台(站)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可用于无线电通信系统工程设计和电磁兼容分析。软件的使用提高了台站指配工作中电磁兼容分析工作的效率,解决了以往手工或半手工计算速度慢、准确性低、无法进行全面分析的问题,加强了频率资源共用分析效率。同年,建设完成了《天馈线数据库管理系统》,收集了国内外天馈线生产厂商生产的、用于各种无线电业务的天馈线数据,为电磁兼容分析计算提供了天馈线基础数据。中心还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发了《短波电离层参数预测及其应用系统》,该系统提供了电离层参数预测、1.5MHz~30MHz场强预测、短波通信电路设计和干扰分析等功能,有助于实现30MHz以下频段的电磁兼容分析。
4 展望
 随着无线电领域新应用、新体制、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人们对无线电频谱的需求越来越多,如何对有限的无线频谱资源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利用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设立了编制90人的工程科技办公室(Offic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OET)作为工程技术支持部门,负责向FCC提出频谱分配建议,同时制订频率用户应遵循的无线电频谱兼容技术标准与规范。英国OFCOM建立的公私合作企业无线电频谱国际公司(RSI)已成为欧洲著名的频谱研究公司,负责向频谱管理部门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无线电管理在频谱工程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中心已建立了电磁兼容分析实验室以承担部分重要的无线电业务和系统间无线电频谱电磁兼容分析和实验工作,在频谱管理技术迅速发展的国际趋势下,频谱工程工作必将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综合办公室, 顾问:杨春青 希玉久)

分享:
标签: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发展历史回顾(七)——下 阅读:773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