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主办: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
首页>【专栏】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发展历史回顾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发展历史回顾(二)——下

【字体: 2008年04月09日 13:28
5.“十五”规划以来的建设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即开始组织编制《无线电管理“十五”规划》和《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十五”规划》,中心积极参与了此项工作。2000年11月,两个规划经有关专家评审通过,并获信息产业部批准,正式下发实施。两个规划对无线电监测网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是:十五期间基本建成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总控制室为中心的短波业务监测网和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省级监测站、省级派出机构监测站的三级监测网,实现联网操作和数据库资源共享。总投资3.9亿元。
2004、2005年,中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软课题研究,为编制无线电管理“十一五”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依据。2007年,《无线电管理“十一五”规划》由信息产业部正式颁布实施。
按照十五、十一五规划要求,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加快了国家短波监测网和国家卫星监测网的建设步伐。到目前为止,全国无线电监测网的框架基本形成,国家短波监测网和国家卫星监测网已经大部分建成并联网使用,提高了应急事件的处理和防范能力,实现了联动监测和监测数据共享,国家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达到或接近了国际水平的规划目标。十五规划以来的这一时期,成为国家无线电监测网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1)国家无线电短波/卫星监测网建设
按照十五规划,国家无线电短波监测网有6个监测站和1个控制中心;只有1个卫星监测站。根据无线电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又实时增加了3个短波监测站、1个卫星监测站和9个卫星参考源。因此,国家无线电短波监测网现由北京、成都、乌鲁木齐、哈尔滨、上海、深圳、福建、云南、陕西等9个监测站以及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指挥控制中心组成,国家无线电卫星监测网由北京、深圳2个卫星监测站、1个移动卫星监测系统和9个卫星参考源(设在各短波监测站内)组成,均直属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见图2)。国家无线电短波监测网监测范围不但能覆盖全国,还可以基本覆盖欧亚大陆和太平洋地区。国家无线电卫星监测网能监测东经50~180°轨道范围内的卫星。

             

图2 国家无线电短波/卫星/超短波监测网示意图
从2001年5月北京监测站开始动工建设以来,目前已有6个短波监测站投入使用。
2004年10月29日,北京监测站正式成为ITU国际监测网的成员,从而填补了我国自1972年以来在国际监测网中的空白,实现了几代无线电管理工作者的愿望,向世界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无线电监测领域的地位。同时,这一事件也表明,我国无线电监测网已融入国际无线电监测网,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年12月,北京、上海监测站被国际电联指定为国际电联亚太区无线电频谱管理技术培训基地和人力资源培训基地,重点是举办国际电联无线电监测和频谱管理技术培训班和频谱监测与电磁环境测量国际研讨会。从2005年到2007年,北京、上海监测站已成功举办了3期国际无线电监测和频谱管理培训班。
(2)北京及周边地区超短波监测网建设
 北京及周边地区无线电超短波监测网(以下简称V/U网)是为了加强首都及周边地区的无线电监测工作,适应首都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而建设的。V/U网由北京市区测控中心、9个遥控监测站、北戴河监测站等部分组成,是在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现有无线电超短波监测网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也是全国无线电超短波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V/U网于2003年开始动工建设,目前已进入后期建设阶段。
20年来,在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的领导下,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参与组织建设的全国无线电监测网,成为我国无线电管理事业重要物质技术基础,为推动无线电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为丰富和增强无线电管理技术手段,充分有效地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提高无线电管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实现与国际接轨,维护我国使用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的权益,提升我国无线电管理的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还在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继续推进国家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力争使我国无线电监测技术手段跃上新的台阶。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综合办公室, 顾问:杨春青 希玉久)

分享:
标签: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发展历史回顾(二)——下 阅读:707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