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成立25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二十五年辉煌历程的回顾

杨春青(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原主任)

我们无委人走过25年极不平凡的道路,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心潮澎湃。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我们的队伍不断壮大、技术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科研不断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回顾走过的历程。

一、1986-1990年国家无线电管理技术机构建设面临形势

在1986-1990年,国家正处在国民经济调整巩固提高时期,经营不好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大量建设工程下马。国家政府机关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和精简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1.国家明文禁止增加新机构和机构升格以及增加人员编制。

2.对政府采购,特别是车辆更加严格控制,必须办理汽车控办手续,才能购买小汽车。

3.在此期间,国际上“巴统”以种种借口进行技术封锁,控制我国进口先进的计算机和高频段的测量仪表。

4.资金缺乏是最大的困难。

5.缺乏人才和技术。

6.国家无委是非常设机构没有户头。没有户头,就没有资格申请建设项目和当然也没有财务账户。

7.没有建设项目审批权。

8.办公用房紧张,没有办公条件,例如,当时将一块橡皮切成两个半块,两人共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主要靠自行车,开会接人也要用个人自行车。在这种形势下,使我们三个技术机构建设面临巨大的困难。开玩笑时就说,我们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无委“,也就是一无所有的委员会。

二、迎着困难上,积极开展组织机构和基本建设工作

我们三个技术机构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形势又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为此, 我们必须做出千百倍的努力尽快争取立项和得到人员编制以及经费的支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能退缩不前,无线电管理战线上的人们从不怕苦和累,总是笑迎困难,艰苦创业。要做到多、快、好、省,这是当时无线电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我们无委人的共同愿望。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过三关,拜六将:即机构建设审批关、人员编制审批关,基本建设审批关。拜六将:劳动人事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海关总署和国家物资局等国家部委局。

(一)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基本建设的审批关

1.机构设置的审批关

在广泛地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起草了三个技术机构建设方案,1987年8月11日国家无委以(1987)无管字37号文《关于建立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三个技术机构的请示》报送国务院审批。9月4日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无委副主任王书明,在国务院主持召开会议,请国家有关部门参加,就国家无委的三个技术机构建设问题进行研究,会议协商结果是,国家无委的三个技术机构的人员编制、经费、技术设施建设、物资、进口设备免税等问题分别报送劳动人事部、国家科委、财政部和国家计委、海关总署和国家物资局等部门分别协调和审批。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我们建设难度。经过多次反复汇报和介绍情况,经过九个月的不断地努力,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三个技术机构分别得到批准。为了加快建设,经朱高峰秘书长批准成立两个中心建设筹备组(1988年8月9日,国家无委办公室向国家无委秘书长朱高峰副部长报送建立国家频谱管理中心和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下称两个中心)筹备组的请示报告,在8月27日正式批示同意,邮电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副所长希玉久为筹备组副组长,两个中心设在北京。1989年6月10日邮电部(1989)部任字20号文任命董乐前同志为两个中心筹备组组长),逐步开展两个中心的筹建工作。做了大量

2.人员编制的审批关

万事开头难,事在人为。国家无委主任李鹏总理在我们的申请人员编制的报告中批示:无委所需的人员编制可在国家机关精简人员中解决。这样,人事部就在审批人员编制时遇到巨大困难。经过我们多次与人事部领导汇报和与具体工作人员作宣传工作,在1988年5月14日,国家人事部以人字(1988)35号文批复同意建立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人员初步编制指标:暂定事业编制每个单位十人。经过与各个部门的较长时间的协调,财政部都同意我们建设三个技术机构,并分别在上述审批文件上会签,在财政上给以支持。以后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步增加编制。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2003年12月10日以中央编办复字[2003]169号文《关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增加事业编制的批复》,将事业编制定为:国家频谱管理中心,总规模50人,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总规模385名,其中,北京监测站事业编制55名,上海监测站等其他监测站事业编制各35名。

3.技术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关

1986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了102号文件《关于调整无线电管理体制问题会议纪要的通知》,调整无线电管理体制的同时,还决定“逐步建立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计算机系统、无线电监测系统和无线电管理的科研机构”。

1988年10月13日,在国家无委第22次会议上对《三个技术机构建设的方案》进行审议,会议纪要决定:“原则同意组建国家无线电监测系统,频谱管理中心和频谱管理研究所三个技术机构,其具体建设规模及建设进度,请国家计委(或委托邮电部)组织审定后,列入国家计划,分步实施”。“同意国家无委办公室及其所属事业单位的基建、人员编制、行政事业费、物资供应和科研等项目计划,由邮电部代为审查汇总,相关部门戴帽下达给邮电部(不占邮电部指标)”。

先后经过近三年的不懈努力,国家计委以计投资(贸)[1989]568号文件,对《关于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基建项目审批及投资问题》向国家计委提出建设项目审批和投资的请示报告进行批复说:“委托邮电部对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急需建设的频谱管理中心、频谱管理研究所和监测系统等三个基建项目组审批。按小型项目进行管理。受国家计委的委托,邮电部以(1989)邮部字314号文审批了国家无委三个技术机构建设项目计划。这样基本建设的户头、账户和建设项目的审批以及投资等问题得到解决。

(二)白手起家,克服困难搞建设

穷则思变,发扬白手起家,迎着困难上,少花钱多办事的创业精神。

1.联合国开发署援助项目的申请

UNDP项目就是联合国开发署援助项目,必须经过申请,反复论证和修改,经中外专家论证和审查通过才能立项。我们的项目叫《加强北京监测站建设》,后改称《无线电监测和频谱管理》。

从1989年开始申请国际援助项目,经过两三年的反复申请,经协商,与邮电部正在申请的《电信现代化的项目》一起进行申报。在1991年才被正式批准。1992年开始启动,1996年完成。项目经费为30万美元。后来政府分担10万美元,共40万美元。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人员培训,其中三分之一可以购买硬件。通过培训可以起到一带俩,俩带三的滚雪球的作用。总目标是提高我国频谱管理水平,近期目标是将北京监测站建成国家样板站,在全国起示范作用。主要活动内容:

邀请国内外专家:

国内专家: 2人(0.5人/月),编写《无线电监测和测向》教材和讲课。

国外专家:德国专家1人(0.5人/月),美国专家1人(0.5人/月),实际来2人(2X0.5人/月)、日本专家2人(0.5人/月),实际来6人(6X0.5人/月)、法国专家1人(0.5人/月),实际来2人(2X0.5人/月),共11名专家(11X0.5人/月)来华讲课,主要介绍频谱管理和监测的内容。除两个中心的人员外,还有部分省市的人员参加。

派员出国考察:分两批赴德国,英国和日本等了解无线电管理和技术设施建设情况,搜集无线电管理法规和技术资料,探讨邀请专家问题。共12人次(6人/月)。

人员培训:

国内培训:技术和英语,请总参三部的专家两人编写监测和测向教材并讲课,有上百人次听课。有10人参加在北京二外进行半年英语强化培训。为出国培训和以后工作打下基础。

国外培训: 分4批赴法国、德国培训频谱管理、监测和检测技术,共有20人次(人/月)。

购置设备:购买考斯特和陆地巡洋舰各一辆、一套GSM测试仪表和综合测试仪。具备开展监测和检测工作的条件。在监测,检测和型号核准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频谱管理技术推广:1993至1995年在北京和天津举办4次技术研讨会,进行检测技术和频谱管理技术交流和讲座,请国内外专家讲课,出国培训人员介绍国外无线电管理经验等,共计有250多人参加研讨会。

通过三年多的时间的认真执行,顺利通过外国专家评审。达到培训人才,购置设备,学习国外经验和能独立操作的预期目标。在监测检测技术设施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

2.鼓励进口接收机和国产天线、控制软件相结合,走监测设备国产化的道路,软件更新和维护方便,不但大量节省资金,又促进和加快全国监测网的建设。同时培育和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走监测设备国产化的道路,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是我国无线电监测网建设的成功经验。

3.与有关省市和公司联合开展技术开发,满足工作的急需。
第一辆国产监测车的开发就是与江苏省无委合作开发的。
应用软件联合的开发:三阶互调计算和台站统计软件等。

4.请赞助商协助召开监测和检测技术研讨会。

5.集体购买设备,可以节省资金。

6.与R/S公司鉴定技术合作协议,全国购买设备每超过100万马克,优惠1个百分点,最多时到达20个百分点。

三、主要成就的回顾

(一)技术设施建设成绩和特点

1.“全国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国广域网联网。为全国无线电管理提供高水平的平台。

2.国家短波监测网和国家卫星监测网和北京与周边地区超短波监测网组成国家无线电监测网已建成,国家无线电监控中心与全国各省市区无线电监测站联网运行。2004年10月29日,北京监测站正式成为ITU国际监测网的成员,从而填补了我国自1972年以来在国际监测网中的空白,实现了几代无委人的愿望。北京、上海监测站被国际电联指定为国际电联亚太区无线电频谱管理技术培训基地和人力资源培训基地。

3.国家无线电设备检测实验室基本建成,并获得了多项国家认证和国际认证,成为功能较齐全的国际一流的检测实验室。从1996年至2012年型号核准检测共有51812个,2012年为1996年的 404倍。

全国无线电监测网的基本建成,全面提升对短波,超短波,微波和卫星业务干扰的查处的能力和速度,成为名副其实的无线电管理的先行技术手段,在频谱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技术设施建设的特点

1.我国频谱管理信息网和无线电监测系统是世界最大的信息网和监测网,技术装备世界一流,国家监测站建设规模大,监测业务和技术培训相结合,将来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但还要在监测网覆盖率、软件开发、应用和维护上进一步下功夫。

2.到2009年所属9个监测站的机构组建工作已全部完成。不断加强和完善短波站的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依据各自优势,充分发挥不同的作用。

3.检测实验室的建设起点高、步子大

一次通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的三合一的认证,即计量认证、机构认可(国家无线电频谱监测检验中心)、实验室认可。2011年《国家无线电产品质量监督和检验中心》获准更名成立)。

电波暗室的建设和设备配置具有一定超前瞻性,满足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的需要。

国家认证和国际认证相结合,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设备检测的路子越走越宽。

获得SAR值校准资质,成为国内唯一一家SAR校准实验室,获得中国认监委授权的移动终端产品的中国强制性认证(简称“CCC”)资质和全国首批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即国推RoHS)实验室资质,并成为全球第9家Wi-Fi联盟认证测试实验室。共获得17项检测资质。实验室资质实现新突破。

中心实验室承担中国强制认证(CCC)检测任务后,由原来的以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检测为主的行业管理机构转变为社会型管理机构,2012年非型号核准业务超过30%。2012年收入达2.6亿元。

建立了科研创新团队,基本实现了测试系统的自主集成和开发,节约了运行成本。提供效率。

扩大检测能力:完成了检测业务机房楼23000平方米的购置、装修、设备安装并投入使用。筹建仅6个月的深圳实验室完成了装修和测试系统调试,成功揭牌并启动运行,为检测业务的合理布局和扩大再生产、打造一站式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科学研究,大力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中心从成立到现在,都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工作, 鼓励自主创新,建立科研创新奖励管理办法与评审程序。结合工作需要和可能,加大投入,开展多项无线电管理科研和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共计330余项。C/Ku频段对地静止轨道卫星监测定位系统研制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通信学会等省部级奖励十余项。

(三)无线电管理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建设

无线电管理技术标准和规范是无线电管理和技术设施建设的依据,是无线电管理技术性法规。技术规范包括技术标准和有关的技术规定等。

1.制定《地球站干扰保护要求》等国家标准40余项。

2.超短波频段监测数据数据库结构技术规范(试行)、国家无线电监测网总体技术方案、国家监测网技术体制、全国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技术方案等行业标准近百项。

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颁布执行,使我国无线电管理工作、技术设施建设等开始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无线电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几点体会和建议

国家、部和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是我们完成各项工作的保证。

艰苦奋斗和敬业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应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并有过硬的本领才能完成国家所赋予各种复杂任务。

深入改革,开拓进取,软硬件同时抓,依靠创新,技术领先才能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建议

针对监测中心是技术管理部门的特点,加强人才培养,尽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多出人才和专家,迎接面临的各种挑战并能更好地服务无线电管理工作。